山东四大港口整合“撞上”自贸区政策,东北亚航运将会擦出什么火花?

分类:海运新闻 来源:经济观察报 时间:2019/09/16

全球港航业一直存在两大排行榜,结果却迥然不同:以吞吐量计算,全球前十大港口7个在中国;可国际十大航运中心,却只有一个在内地。


究其原因,二者的概念并不一致:前者比拼的是港口的集疏运能力和腹地经济的容量;后者则以港口为核心,衡量的是这一区域是否拥有更加开放的贸易政策,能否形成庞大的临港产业集群,能否对城市、区域贸易、经济产生带动作用。


8月6日刚刚组建的山东省港口集团,在整合山东四大港口后——青岛港、烟台港、日照港、渤海港——总吞吐量飙升至16亿吨;恰在此时,国务院又批准山东成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支由多个港口组成的航母编队,正以全新的形态加入到东北亚航运中心新一轮角逐中来。


060828381f30e924f1a80e91f00a01031d95f70e.jpeg


与众不同的竞争者


东北亚航运中心之争,由来已久。


曾经,青岛港、天津港和大连港一度轮番上阵,比拼较量。可中国北方诸港均是单打独斗,又单纯追求吞吐量,始终难以对日本东京港、韩国釜山港构成真正的竞争。如今,这场对东北亚航运中心旷日持久的角逐中,突然闯入了一位与众不同的竞争者。


作为中国北方最主要的出海通道、东北亚地区的桥头堡,山东推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港口大整合:2019年8月6日,山东省港口集团在青岛正式挂牌成立,分布在山东沿海的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和渤海湾港四大港口将整合为一。


根据海关统计数据,2018年,山东港口外贸吞吐量全国第一,占全国总量的22%,超过五分之一;接卸铁矿石、原油占全国四分之一;金属矿石、危险货物吞吐量均居全国第一;集装箱吞吐量全国第三,这四大港口的总吞吐量高达近13亿吨。相比而言,韩国釜山港2018年吞吐量为4.5亿吨。


一直以来,面对东北亚航运中心国际地位的争夺,中国北方诸港始终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不少国内港口因国际航线少等因素,为了增强本土竞争力反而会选择与韩日港口合作。如今,山东率先整合境内主要港口资源,宛如一艘巨型航母编队重新加入到这场旷日持久的角逐中来。


山东省港口集团董事长霍高原表示:“作为全球港航业中的一员,山东省港口集团致力于通过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建设、一体化运营、一体化管理,实现从‘整合’到‘融合’到‘耦合’的升级,为全球港航业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仅仅20天后,山东刚刚组建的大港又迎来了政策动向。8月26日,国务院官方网站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同意新设6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批复》。其中,“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深化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被作为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首要任务。


所谓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以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主要目的,以更加宽松的贸易政策、更加低廉贸易成本,促进国际贸易往来。


从已有的自贸区来看,这会为港口带来更加宽松、开放的贸易政策,会促进所在区域的对外经贸往来,将带来显著的物流积聚效应。


比如,2013年9月,中国首个自贸试验区———上海自贸区正式在浦东挂牌。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2月,上海自贸区累计新设立企业5.2万户,4年来新设企业数是前20年同一区域企业数的1.5倍。上海自贸区以五十分之一的面积创造了上海市四分之一的生产总值、40%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时,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从2012年的3000多万标准箱持续飙升至2018年的4200多万标准箱,连续多年居全球首位。


同样,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获批,对于刚刚整合而成的这支港口航母编队无异于一股东风。


2019年9月4日,韩国驻华大使张夏成专程赶到韩商最大的聚集地——中国青岛。他此行的目的是,希望借第十八届韩商合作大会之机,在新的自由贸易试验下,推动停滞多时的中韩商贸往来。


种种迹象表明,中韩两国经贸关系开始回暖:《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明确要求,“深化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此前,韩商合作大会除2010年选址中国沈阳以外,其余17次均在韩国举办,就在山东自贸试验区获批一个月后,这一会议特地选在中国青岛召开。


在山东自贸试验区的吸引下,此次与张夏成同来的还包括LG电子、希杰集团、SK集团等多达400余家韩商,当天共签约中韩(青岛)产业联盟1个,中韩创新创业平台2个,生态农业科技输出项目1个,中韩招商引资项目8个,现场签约5.7亿美元。


张夏成表示,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韩中两国经济合作经历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劳动密集型阶段,大企业进入中国的资本集约型阶段,目前进入相互借鉴、共享利益的“3.0”阶段。


从去年开始,中日经贸往来也持续升温。在首届“进博会”上,400多家日本企业构成了最大外商团体,集体前来中国“淘金”。目前,中日韩GDP总量已超过16万亿美元,超过欧盟,占世界的20.9%、亚洲的70%,三国的贸易总量能够支撑山东自贸区的发展基础,也将成为推动国际大港崛起的引擎。


再逐东北亚航运中心


任何一个大港的崛起、国际航运中心的诞生,都有着历史变迁和产业兴替的深刻背景。如果说当初香港入选全球十大国际航运中心受益于上世纪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上海的后来居上是因为本世纪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如今,刚刚组建的山东省港口集团正面临同样的历史契机。


“自贸区的获批,不仅为山东港口带来潜在的物流商机,更重要的是能够赋予这一区域更加宽松的自由贸易政策,促进临港产业的集聚,助力山东省港口集团争取国际航运中心。”在上海海事大学校长黄有方看来,港口后面是产业,产业后面是城市。一个大港如果没有类似自贸区、自贸港的政策配套,资源配置能力就会受到制约。所以,自贸区的获批对山东乃至中国北方航运业的外向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发展契机。


事实上,在《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就明确提出,诸如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探索中日韩三国地方经济合作,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等具体化要求。


此前,国内部分港口与城市已经意识到这一差距。“青岛港是中国长江以北最好的出海口,现在只是一个运输港,没有成为贸易港,只能挣点车马费。”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对这个中国北方第一综合大港对城市的带动寄予厚望,“我们经营城市、经营港口,就要充分挖掘港口的经济内涵,把运输港变成贸易港。”


如今,山东整合了港口资源,又拥有了自贸区的政策优势,港口向枢纽港、贸易港转型,城市向国际航运中心转变,成为了新的目标。


经济观察报获悉,山东省港口集团一方面计划“海向增航线、扩舱容、拓中转”——增开威海、日照、烟台、渤海湾内支线,形成以青岛港为枢纽港,其他为喂给港干支线网络配套发展格局;同时加强与马士基、中远海运、地中海等大船公司的合作,加密航线、扩容舱位、扩大中转、做大内贸,建设辐射东北亚港口群的中转网络。一方面计划“陆向开班列、建陆港、拓货源”——中西部内陆地区,是各港口的交叉腹地,四大港口集团将形成对外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互相借力、合理互补、强化联动,构筑在东北亚地区的优势地位,从而推动“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


与此同时,山东省港口集团发起设立了“一带一路”陆海联动发展联盟,涵盖了港口、铁路、航运、物流、产业、政府等40家单位的国际合作平台,并成立1000亿元陆海联动发展基金,在培育临港产业、贸易、金融以及高端航运服务业等全方位支持山东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指出,从目前来看,全球物流格局在发生新变化——全球经济增长和贸易中心正在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会使得全球货物的流通在未来产生一个大的变局。


目前,中国已批准了18地作为自由贸易试验区。这被外界认为,是中国政府以改革推动新一轮开放。相比于此前全国统一的开放政策,此次18地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先行先试,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灵活度。


上海海事大学校长黄有方表示,产能规模与自由贸易政策是一个大港崛起、国际航运中心形成的必要条件。在全球贸易大变局下,搭乘着自由贸易试验的东风,这艘刚刚组建的港口航母能否攻下寄望已久的东北亚航运中心,相信时间会给出答案。



结尾广告图.gif

最新资讯
热门资讯

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27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