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湖北以外,全国港口服务能力全面恢复正常

分类:航运观察 来源:中国港口协会 时间:2020/03/10

上周(3月2日至3月8日),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但境外疫情呈现上升态势,为我国疫情防控带来新挑战。内防扩散,外防输入,中国疫情防控进入双线作战阶段。3月3日,国务院发出通知,进一步明确取消不合理复工审批,及时纠正不合理的人流物流管控措施,强力推进复产复工。目前除湖北省港口以外,全国港口服务能力已全面恢复正常。主要港口方面,集装箱业务继续回升,但疫情对大宗散货业务的影响逐渐显现,业务量有所下降。详情如下:

 

一、集装箱业务环比增速加快

 

上周,八大集装箱枢纽港吞吐量环比增加9.1%,增速较上周加快,反映出当前制造业尤其是进出口企业复产复工提速的基本态势。其中,大连、天津、青岛、广州环比增速超过10%。分区域看,环渤海港口总体增速快于其他沿海区域。各地港口纷纷推出新举措打通港口“大动脉”,畅通转运“微循环”,广州港新增5条国际班轮航线,天津港新增集装箱北欧直航航线,为腹地进出口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物流服务,助力进出口企业复产复工。而山东港口则深入内陆腹地与淄博合建内陆港并开通“淄博—黄岛”五定班列。港口集装箱业务与制造业尤其是进出口业务高度相关,当前,中央及各地不断加大力度促进复产,预计港口集装箱业务将进一步改善。

 

二、北方煤炭发运港口煤炭吞吐量环比降低。

 

过去一周,煤炭市场供给继续提高。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3日,全国在产煤矿产能34.31亿吨/年,产能复产率83.4%,日产量基本达到去年同期生产水平。随着各地生产的逐渐恢复,煤炭消费持续改善。以电力行业为例,3月8日,沿海六大电厂日耗煤52.41万吨,较上周环比增加20%。电厂目前煤炭库存可用天数为33天,比上周减少7天。但目前电厂仍以消化库存及长协煤补库为主,市场采购意愿弱,煤炭下水港下锚船和在港作业船舶数约为去年同期的50%。此外,上周大雾天气对船舶到港作业有一定影响,秦皇岛与神华黄骅两港煤炭吞吐量环比减少14.5%,库存量环比增加7.8%。

 

进口煤方面,凭借价格优势,今年1-2月份进口煤炭6806万吨,同比增长33.1%。据悉,福州、广州、广西等地海关进口额度已使用过半。进入3月以来,南方部分口岸海关加强了进口煤炭调控力度,限制异地报关,有本地企业进口配额背书的船舶才可以到港卸货,后续煤炭进口预计将有所收缩。

 

三、主要原油接卸港口吞吐量环比有所下降

 

市场需求来看,随着各地生产、生活逐步恢复,成品油需求逐步释放。但因2月份市场消费严重收缩,目前成品油库存水平较高,市场仍以消化库存为主。主营炼厂多采取降负荷运转,原油消费需求不旺,港口原油疏港放缓,部分港口罐容仍较紧张,周转放慢,影响接卸。上周,沿海主要港口石油及其制品吞吐量环比减少8.6%,而同比减少3.5%,降幅不大。

 

总的来说,目前原油进口受疫情影响较小。海关统计显示,1-2月,进口原油8609万吨,同比增长5.2%。近期受疫情影响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创历史新低(40美元/桶以下),且在全球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前难有较大回升空间。预计将有力促进我国原油进口,全年原油进口将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沿海主要原油接卸港口普遍面临罐容紧张的局面,因此有必要合理提升港口原油仓储及集疏运条件。

 

四、主要港口金属矿石吞吐量环比大幅减少。

 

疫情对进口矿石的影响有滞后性。海关统计显示,1-2月,进口铁矿砂及精矿1.77亿吨,同比增长1.5%。但是进入2月份以后,由于采购需求不旺,澳大利亚、巴西港口矿石发运量环比下降15%,目前主要矿石接卸港口到港矿石量开始有所减少。统计显示,上周,宁波、青岛、日照、天津四大港口矿石吞吐量环比减少23.5%,四港库存环比下降5.5%。而需求方面,目前,建筑、机械、汽车、造船、家电等用钢产业正处于复工阶段,市场用钢需求低迷,钢材库存持续积累,市场需求预计要到4月份以后才能明显提升。上周更多的钢铁企业加入到高炉检修行列,铁矿石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的情况将持续。

 

五、长江沿线港口总体平稳向好

 

上周,南京、武汉、重庆长江三大枢纽港口吞吐量环比增长7.7%,集装箱吞吐量环比增长16.1%。其中,南京港环比增速均超15%,反映腹地经济逐步向好态势。从吞吐量数据来看,长江下游地区港口生产恢复情况好与中上游地区。东部沿海省份生产恢复要好于中西部地区。值得注意的是,湖北省港口由于仍处于疫情防控前沿,目前普遍存在人员不足的困难,生产恢复较慢,目前仍主要以满足防疫物资和连续生产企业的物流需求为主。

 

六、后续市场关注重点

 

(一)全球疫情蔓延开始引发经济震荡

一周以来,疫情在全球范围快速传播。各国央行已开始出手救市,但收效甚微,恐慌情绪仍快速蔓延。病毒考验的是政府的决策力、民众的集体性纪律性、社会资源调度能力以及医疗卫生系统的及时反应能力,这些不是靠货币政策可以解决的。本周末,原油市场价格暴跌40%,并引发全球资本市场剧烈震荡。在各国政府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并取得实效之前,恐慌有可能继续蔓延。疫情有可能成为导火索,使本已徘徊在衰退边缘的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下行周期,全球政经格局将进一步调整。对中国来说,既有新挑战,也有新机遇。

 

(二)强力复工复产恢复中国制造竞争力

唯有社会生产全面有效恢复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目前,中国疫情防控效果显著,并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认可。如根据3月6日德国疾控中心发布的“国际疫情风险地区名单”中,中国只有湖北省名列其中。目前湖北以外地区死亡率不足0.86%,这些区域只要加强防疫尤其是在工作场所加强各种防疫和戒备,完全可以恢复社会生产。特别是当前疫情在欧美及亚洲各国正处上升趋势,只要中国能够抓紧时间全面有效恢复生产,就有机会弥补前阶段损失,并且抓住机遇紧急填补全球产业链在许多细分产业上的缺口,继续保持世界领先的发展势头。此外,如果能够凭借此次疫情积累的经验以及快速恢复的国内产能,在这场国际性的抗议斗争做出贡献,中国的国际环境必将更好。

 

(三)“新基建”创造新机遇

3月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提出,要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下称“新基建”)进度。“新基建”是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含 5G 基建等七大领域。这些产业原本也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也是新科技革命的重要内容,而新冠肺炎疫情使得这一进程提速并被上升为基础设施的高度。在短期内“新基建”有助于扩大内需、稳增长、稳就业,而长期有助于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带动中国产业升级。面对全球下行的巨大压力,“新基建”也未来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领域。此次疫情期间,自动化技术、远程控制、单证无纸化、线上办公对于港口疫情防控与保障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基建”也必将加速智慧港口进程。

 

中国港口协会

二〇二〇年三月九日


最新资讯
热门资讯

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27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