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phaliner最新数据显示,全球集装箱船订单总量已突破910万标准箱(TEU)历史峰值,在建新船规模达800艘,相当于现役船队运力的29%。但繁荣背后暗藏隐忧——当前平均3.56年的交付周期已创下历史纪录,部分大型订单甚至排期至2030年,这种反常现象与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市场轨迹呈现惊人相似。
当前全球造船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交付压力。按现有排期,未来三年仅能完成约550万TEU运力的交付,剩余约360万TEU需排至2028年之后。中国船舶集团等头部船企已开始调动非主力船厂(如山海关船厂、广州船舶国际)承接订单,扬子江船业等民营造船企业也通过扩建产能争夺市场空间。即便如此,全球一线船厂的档期仍基本排满至2027年。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现有订单已超历史高位,市场新增需求依然强劲。多家航运巨头正在洽谈大型集装箱船订单,主要瞄准环保法规升级带来的船队更新需求。Alphaliner指出,这些本应在2026年签订的订单被提前锁定,反映出企业既要应对2030年碳排放新规,又试图规避未来船价上涨风险的双重考量。
对比历史数据,当前市场与2005-2007年造船热潮存在诸多相似特征:新船订单占现有运力比例相近(当前29% vs 2007年32%),交付周期延长趋势雷同(当前3.56年 vs 2007年3.4年)。更令人警惕的是,2024年新签订单中69%运力的交付期超过三年,这一指标仅次于2008年金融危机前夕的极端值。
行业专家指出,决定市场走向的核心在于运力增长与实际需求的匹配度。若未来三年全球贸易年均增速能维持在3%以上,当前订单规模尚在可控范围;但若重演2008年后需求骤降的情况,延期交付和订单撤销恐难避免。目前地中海航运、马士基等头部企业已着手调整船队配置,通过拆解旧船、租赁转售等方式对冲风险。
Alphaliner特别强调,当前新造船价格指数较2021年峰值上涨35%,而即期运价却较疫情期间高位回落62%,这种剪刀差现象进一步加剧市场脆弱性。如何平衡环保投入、运力储备与经营风险,正考验着航运企业的战略定力。